天門中斷,大江北去。馬鞍山,這座位于長江轉折處的資源型城市,正奮力蹚出轉型新路徑——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馬鞍山考察,對馬鞍山提出“打造長三角‘白菜心’”新發展定位。馬鞍山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進、生產退,治理進、污染退,高端進、低端退”的柔性智慧,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全力答好打造長三角“白菜心”這份時代考卷。
一江碧水向東流
馬鞍山依江而建,由于經歷了“先有礦后有市、先生產后生活”的發展過程,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背負了沉重的環保欠賬。
把岸還給自然,讓城親近長江!
馬鞍山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把生態環保工作作為最大的責任、最大的發展、最大的民生來抓,奮力擂響了“長江保衛戰”的震天戰鼓。

面積986畝的薛家洼,曾經非法碼頭林立、亂搭亂建嚴重、江面垃圾泛濫、散亂污企業環繞,是長江環保問題最突出、最典型的地方之一。經過綜合整治,如今這里變成了一個集觀江、生態、研學、文化于一體的生態園,一年四季游人如織。
劃定沿江“1515”三道防線,拆除長江干、支流非法碼頭153家,清退長江岸線約10公里,整治散亂污企業704家……馬鞍山一體推進治污、治岸、治漁,把綜合整治延伸到一江兩岸79公里長江岸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
從臨江不見江到近水更親水,“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正逐漸重現。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長江生物多樣性正越來越豐富。

“我們的生活正像長江一樣越來越美!”和丈夫一起退捕上岸后,“三姑娘”陳蘭香喜事不斷:先是住進了政府安置的新房,后成立勞務公司當起了老板,公司業務也逐漸有了起色?!盃幦∧甑锥嘟o參股的上岸漁民分紅,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馬鞍山率先在全國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和漁民退捕轉產。對上岸漁民,做到了有工作、有住房、有學上、有社保,心情舒暢。同時,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確保長江“十年禁漁”一抓到底、取得實效。
“采石夜月”光影秀美輪美奐,美食夜市香氣四溢,地方戲曲旋律悠揚……漫步夜幕籠罩下的江邊采石古鎮,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夜經濟”正蓬勃興起。
“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瘪R鞍山通過整合采石磯景區、薛家洼、楊樹林等生態資源,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康養休閑等產業,加快濱江地區產業轉型升級。
走,去江邊!越來越多的馬鞍山人愛到江邊閑逛、鍛煉,長江已成為這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風景。操著不同口音的游客從四面八方趕來“打卡”,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百姓的“生態飯”越吃越香……

百年礦區迎新生
登上觀景平臺,眼前,具有百年開采史的華東地區第一大黑色冶金露天礦場凹山采場,已蝶變為一座秀麗的人工湖。湖身后,一排排新栽植的元寶楓、杜仲和山桐子錯落有致,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為原本荒蕪的山體增添了濃濃綠意。

“元寶楓、杜仲、山桐子是附加值極高的特種經濟林樹種,通過采取‘礦山治理+特種經濟林’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在做好生態修復的同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讓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加快轉化?!毕蛏街卫怼叭脴洹币欢a融合項目現場負責人魏澤偉介紹。

馬鞍山由礦生鋼,因鋼設市。地處城東的向山地區,被當地人譽為“城市之源”。然而,經過多年超強度、大規模粗放式開采,百年礦區逐漸成為“灰頭土臉”的“生態傷疤”。

今年7月,馬鞍山召開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動員大會,“頂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指揮長的指揮部,將向山地區綜合整治作為創建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示范區的“一號工程”,吹響了全市上下齊動員,千軍萬馬戰向山的沖鋒號。繼“長江保衛戰”后,再舉全市之力打響“向山大會戰”。
一片片荒山被覆土復綠,一處處礦坑被治理造景,一系列功能配套提升陸續就位……馬鞍山采用“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圍繞生態環境修復、土地整理開發、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產業導入升級五大方面,統籌推進重度污染治理、生態短板補修、綠色礦山提升等十大工程,著力把向山地區打造成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區。
為徹底治理城區黑臭水體,馬鞍山一體推進雨污分流、截污納管和污水處理廠提標擴能等工程,在安徽省率先完成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城區35條黑臭水體全部變清,37條河道及其附屬設施已轉入運維。過去人們“繞河走”,如今“沿河游”,馬鞍山成功榮登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榜單、成功入選“十四五”首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

“一畝地”里看轉型
畝均稅收達到462萬元,增長近5倍!這是馬鞍山經開區頤海(馬鞍山)食品有限公司“精耕細作”交出的“成績單”?!拔覀兺ㄟ^大力實施智能化改造、技改升級,讓產量更高、品質更優、效益更好、減排更多?!惫矩撠熑瞬軓┸姳硎?。
以“畝均論英雄”,讓“寸土生寸金”,是馬鞍山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招”。
馬鞍山在安徽省地級市中率先建立起“畝均效益”綜合評價體系,企業按“質”排名,實行差別化資源配置,優先扶持資源環境效益好、發展質量高的企業,對發生環保責任事故的企業實行“一票否決”,以此倒逼企業實現創新強、畝產高、節能好、減排多。
通過實施畝均效益評價,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年均增長10.8%。去年以來,共倒逼低效企業轉型或退出261戶,清理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低效用地1.3萬多畝,為先進產能騰出了寶貴空間。
從“最強大腦”馬鋼智園,到“智慧制造”遍地開花,以“智造”引領提升發展質效的深刻變革,正讓中國寶武馬鋼集團煥發出全新活力。上半年,寶武馬鋼集團經營業績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馬鞍山突出產業智能化和智能產業化,推進數字化制造普及、網絡化制造提升、智能化制造引領等重大工程。用智造升級制造,馬鋼“盆景”已成全市“風景”。
馬鞍山作為安徽省“標準地”改革試點唯一城市,工業用地“附帶”畝均稅收、能耗標準、環保標準等指標一同公開出讓,既實現“拿地即開工”,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更切實做到了招大引強、好中選優,讓一大批“一高三強”(綠色程度高、創新研發強、畝均效益強、引領帶動強)項目加速落地。
以生態保護倒逼經濟轉型,用產業升級助力生態保護,馬鞍山經濟發展不僅未受影響,反而呈現速度加快、質量提升、后勁增強的良好態勢。
上半年,馬鞍山主要指標增幅居全省位次全面提升,其中GDP增幅居全省第四位,戰略新興產業產值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首位。
作者:杜維斌 劉 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部分圖片視頻原載于《馬鞍山日報》